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〔2020〕第150期
(总第240期)
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编
2020年11月19日
湖南机电职院培育智造工匠
服务园区发展
近年来
,
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(简称园区)的办学优势,坚持立足园区、依托园区、服务园区的办学理念
,
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、课程对接岗位群、构建
“
校园
+
产园
”
的融合发展模式
,
推进了学院专业与园区产业的协同发展、共生共长,共同打造共建共享、共育共赢的人才培养
“
生态圈
”
,
智造工匠产教融合培养取得显著成效。该院先后多次被园区授予
“
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优秀院校
”
称号
,
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
98%
以上
,
园区就业率达到
60%
;
省内外
100
余所院校到学院交流学习
,
《湖南日报》等媒体多次报道。
?
一、
一
群一业链
,
精准服务园区产业。
2014
年以来
,
学院围绕
“
中国制造
2025”
和湖南
“1274”
行动要求
,
紧跟园区企业产品设计数字化、装备智能化、生产自动化、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的
‘
五化
’
融合发展趋势
,
系统构建智能制造技术、智能控制技术、智能汽车技术及智能生产服务四大专业群,精准对接园区工程机械、电工电器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三大主导产业
。
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重点面向园区企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岗位群,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重点面向园区企业智能工厂系统设计岗位群
,
智能汽车技术专业群重点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岗位群,智能生产服务专业群重点面向园区企业服务型制造岗位群
。
目前,学院
80%
的合作企业、
60%
的顶岗实习、就业岗位分布在园区
。
二、一院一平台
,
精准构建合作机制。
每个二级学院以专业群为支撑
,
联合园区内知名企业,牵头成立一个以产教融合、人员互聘为纽带的职教集团、培训中心或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
。
学院依托园区,牵头成立湖南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
,
构建
“
政企行园校
”
多方联动
,
共享共促的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长效机制,大力推进校企共育优秀人才
。
与集团内园区企业共建省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重点实验室、学院三菱电梯实训中心、机器人应用工程技术中心、捷豹路虎中南培训中心、智能应用技术研究所五大协同技术创新平台。近三年
,
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、电梯工程技术、汽车检测与维修等
6
个专业
,
共同开发课程
32
门
,
教材
14
本
,
率先在全省建设了智能制造概念工厂、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、机器人培训学院。校企共同开发了
100
余门在线开放课程、
1200
个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库等教学资源
。
三、一师一企业
,
精准锻造工匠之师。
以
“
一师一企业
”
为路径
,
校企共同培养双师队伍,打造工匠之师
。
每个专业教师至少紧密对接服务一家企业,紧跟一个前沿技术方向
,
确定一名企业导师,参与一个企业真实项目
。
通过
“
一师一企业
”
的实施
,
推动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,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
,
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产品工艺、解决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,提升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园区产业发展能力
。
“
双师型
”
教师培养入选教育部
“
双师型
”
教师队伍建设高职典型案例
。
2016-2020
年
,
学院获省级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项
95
项
,
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
5
名
。
2019
年
,
四位老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,教师申请专利(含软件著作权等)共计
218
件
,
其中发明专利授权
4
项
,
进入实审
32
项
。
四、一课一岗位
,
精准培育智造工匠。
对接园区企业岗位能力需求
,
设置专业核心课程,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
,
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急需工匠人才。校企共同开发《智能工厂系统设计与应用维护》、《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》、等
8
门智能制造技术课程
。
学院与园区内中国铁建重工、山河智能、蓝思智能机器人等
15
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或订单培养
,
学徒制或订单班培养人数年均达
1800
余人
,
“
订单培养
”
学生覆盖率比例达
64%
。
每年为园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
3000
余人
,
连续
6
年为大众长沙分公司培训高技能人才
2200
余人
。
涌现了荣获
“
全国五一劳动奖章
”
的晏斌、获得上海大众集团职工技能竞赛
“
维修电工第一名
”
的焦喜春、在广汽三菱被誉为
“
机器人的老中医
”
的技能大师张卫华等大批能工巧匠
。
五、一生一作品
,
精准提升创新能力。
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
,
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,学生三年完成两个递进的学年作品和一个毕业作品项目
,
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。在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
,
围绕学年作品制作重构课程体系。除此之外
,
学生每门课程至少要完成一个小作品的制作,边做边学
,
在制作中实现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。
2019
年在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
23
项
,
成功申请
8
个发明专利
,
23
个实用新型专利
,
5
个软件著作权
,
87
个科技型创新项目
。
近三年,互联网
+
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
17
项
,
黄炎
培创业规划大赛获奖
9
项
,
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
34
项
。
学院学生自主创业率达到了
6.7%
,
是全国平均水平的
2
倍
。